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拿到现成的、相对优秀的教案,拿到教案以后,该做什么,怎样才能用好教案,根据这些教案去上好课呢?
拿到教案后,根据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二种情况:
一、模仿照搬
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多想,把教案读熟悉,整个教学步骤了然于心,然后根据教案去上,特别有些教案特别详细,有逐字稿的,备课也非常简单,老师基本不用动什么脑筋,照搬,照着上就可以了。
我们有一个新手老师,我把教案给到她,她就是熟读教案,然后一板一眼的按照教案去上,也能把课上的大差不离,不过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就是唯教案论,不敢有什么违背教案的环节,教学机械化。
二、解读重构
另一种常见的就是,解读重构。对于已经有自己成熟的课程体系的老师来说,或者说,这个教案本身就是你拿到的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那就需要从整体上去解读了。
我们要从整体上去了解和思考:这个教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什么,即什么年龄段的,在这个年龄段里又处于什么位置,为什么放到这个位置。
然后再去分析这个具体的教案,目标是什么,重难点在哪里,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这个时候,你读到这个教案可能是“哇”,原来课堂不一定是要按三维目标来上的,一样可以很精彩;也可能是“这样更好”,里面的很多环节都挺好的,但是整体教学设计还想按自己的想法来改一改可能更好。
这种思考,这种详细的解读就这样帮我们不断在“哇”和“这样更好”的交替声中获得成长。
是不是有种熟悉感,原来那些基础的教学理论总是会不经意出现在我们的实践中,不仅对孩子适用,对我们成人也是适用的。
中班语言课《杯杯英雄》教案的解读与重构
以某童绘系列课程中《杯杯英雄》这个教案为例,就纯以这个故事内容来说,设计成中大班,甚至小学低年级的阅读类课程都是可以的。
从整体看,这个教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中班下学期。再去看这堂课的目标;
更多的是吸取其中可以参考的内容,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等。。这个教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可以怎样帮助到我。
在原教案中,有一个目标是这样的:“分享如何爬上塔尖和小巴是不是英雄的见解”。
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孩子们基本能达成目标,对于如何爬上塔尖其实绘本中本身就有很多方法供孩子们参考,小巴是不是英雄,根据规则来看也很明显,孩子也都表达自己的观点,都觉得小巴是英雄。可总觉得如果只是这样就有点简单,无法更多地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如果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小巴是英雄,什么是英雄?对孩子们来说又太难了,因为“英雄”这个词本身就很主观,甚至我们成人都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英雄。与其尝试给孩子解释什么是英雄,不如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例子,让孩子自己去体验。
于是我在故事的最后,扩展了谁是英雄这个话题,准备一些孩子们见过的能理解的图片,进行拓展。
“谁是英雄?警察叔叔是英雄吗?警察叔叔会抓…?所以警察叔叔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回答得非常棒!警察叔叔是抓坏人的英雄。“
”医生呢?幼儿园阿姨呢?打扫马路的环卫工人呢?爸爸妈妈呢?小朋友自己呢?“都是什么样的英雄。
这样既对原目标进行了拓展,又不对英雄作封闭式的定义,留下一个开放的、孩子们能参与的、能积极思考的、能让孩子关注到自身的话题。
拿到教案,或者拿到教学视频后,我们不要机械化的照搬,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反思,为什么别人会这么设计,如果是我会怎么什么,在不断的思考和学习钻研之后,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学音乐的人,在听完一首曲子后,能把谱子扒得差不多;写剧本的人,在看完一部电影后能把剧本扒得差不多;而对我们来说,观摩完一堂课,把教案扒得差不多也是一种基本功。
发布者:小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e-llion.com/?p=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