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的艺术语言

原初的艺术语言

《青蛙大侠江河湖》与其说是汤姆牛的风格,毋宁说是孩子们的风格。初读这本绘本,第一感觉便是角色形象的单纯朴拙和造型风格的简洁纯粹,如同孩子的手笔,体现了作者对儿童美术语言的借鉴和运用。
画面以几何化、图案化、平面化作为造型的基本构成要素,借助线条对物象的轮廓加以明确勾勒,概括描绘了各种动物、植物的形象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这在汤姆牛的过往作品中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形式线索,他笔下的线条时而流畅笔直,时而蜿蜒曲折,与几何图案式的造型相辅相成。其实,画线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极为高明的能力,如同我们生来就会吮吸乳汁一样。众所周知,点、线、面是构成画面的基础,但孩子们在还抓不稳画笔之时就已经先会用线的方式信笔涂鸦了。而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把复杂的、立体的世间万物用线的方式概括提炼出它们的平面轮廓并跃然纸上。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概括描摹的原始本能,怎能不说是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
再看《青蛙大侠江河湖》,我们会发现隐藏在造型背后的是汤姆牛创作过程中对“多视点观察”与“多视角叙事”灵活巧妙的运用。

原初的艺术语言

先来说多视点观察。以绘本结尾的那幅图画为例,只有俯视才能出现的正圆形荷叶与平视下的荷花、芦苇、水草共同呈现在“翻立”起来的水面上,小青蛙们围坐在池塘边的环状石头上,又略有仰视地看着主人公江河湖。不管这是汤姆牛有意为之,还是创作中的无心插柳,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作者不拘泥于透视法则而采用多视点观察后呈现的结果,那就是不以固定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而是找到最能体现物象特征的角度作为描摹对象的切入点。它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活态的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是将固定视点下的透视作为格式化自己眼睛的比例尺。然而,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画面组合不合理吗?不会的,因为它合情,因为这恰是孩提时代的绘画语言里经常显现的精彩,也是孩子们观察这个世界的视点。

原初的艺术语言

接下来说多视角叙事。在整个绘本的叙事过程中,第一人称与旁观者视角穿插交替,赋予节奏,让读者时而融入画面变身为主人公,仿若置身画中,看其所看;时而跳脱出叙事线索,以旁观者的视角统览故事进程。例如江河湖一路上与螳螂、仙鹤、老虎等动物的交流都是叙事过程中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交替变化的体现,也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变身为主人公,感同身受。
毕加索曾经说过:“我在小时候已经画得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我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一样作画。”想必毕加索所学的并不只是儿童画表面的涂鸦技法,而是思考孩子们是如何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恰是对原生艺术思维与状态的表达,而这也是其成为艺术史丰碑的有力支撑。汤姆牛的绘本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借鉴我们原初的艺术语言,唤醒孩童时代生来就有的常态的眼睛,用孩子习惯的观察方式和孩子能驾驭的绘画方式去讲述人生的故事。
最后回到故事本身,汤姆牛试图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一个深刻的理念:与其邯郸学步,不如发掘什么是自己最突出的长处和优点并尽可能最大化。我们经常受限于外部环境拼命地补齐孩子的短板,就像试图让一个木桶可以装下更多的水。殊不知考试分数的模型兴许是木桶,但人生的模型却有可能是山峦,从远处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必是主峰,而盆地则被遮蔽在了万山丛中。所以让孩子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最想干的,最能干的,突出它,放大它,做最真实的自己恰是隐藏在这质朴无华的画面背后发人深思的道理。

原初的艺术语言

发布者:小李,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e-llion.com/?p=4233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1日 上午11:23
下一篇 2022年7月5日 下午5: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